《魔法風雲會》三國版是我的卡片對戰遊戲起點
講到『成長式卡片卡片遊戲』(Living Card Game,即 LCG ),
得先從『集換式卡片遊戲』(Collecting Card Game,即 CCG )聊起。
遊戲史上最具歷史及影響力的 CCG 是《魔法風雲會》
但最富盛名的 CCG 大概就是由漫畫衍生的《遊戲王》系列。
這類遊戲的共通點是玩家們從眼花撩亂的卡片中組合出套牌,
魅力就在於變化性高、套牌種類多樣 (因為一直發新卡......),
組出屬於自己的個人化套牌的滿足感一點也不下於遊戲本身!
但是伴之而來的缺點是門檻遠高於一般桌遊,
不管是規則的複雜度、投入的時間、預算都很容易嚇走玩家。
相反地這類玩家的黏著度極高,而且互相會有排擠效應,
一個喜歡歐式策略遊戲的玩家可能玩遍各大經典,
CCG 玩家一般不會兼顧太多同型遊戲。
接下來聊聊關鍵的預算問題 ------
集換式卡片遊戲的基本發行模式為隨機配置的卡包,
卡片稀有度固定比例,如 10 張牌稀有 1 張、非普通 3 張、其餘普通,
很自然地隨牌的強度、稀有度、甚至插圖 (如龍、天使等明星生物)
各張單卡產生了極大的價差。
也許您已經意識到了......
那麼我會不會為了蒐集某些稀有牌可能得大量抽卡?
我會不會屯了好多張不要的卡,卻仍湊不齊想要的?
沒錯,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事,
雖然可以透過單卡的交易解決,
但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局 ------
萬惡的 CCG 是一般玩家難以想像、負擔的錢坑。
所以 CCG 是玩家甜蜜的負荷、出版商的搖錢樹、金雞母,
前提是必須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存活下來。
《哈利波特》毋論小說、電影都紅遍半邊天,
由《魔法風雲會》的出版商 WOTC 發行 CCG ,
聽起來十分完美,不是嗎?
很不幸這遊戲 2001 年發行,隔年就收攤了。
最早以 LCG 之名發售的遊戲前身都是 CCG,
一個是近年我最愛的遊戲,以克蘇魯神話為背景的《克蘇魯的呼喚》;
另一個則是以著名奇幻小說《冰與火之歌》為背景的 ------
《A Game of Thrones: The Crad Game》。
這兩套遊戲的背景設定雖然都有粉絲基本盤,
但不幸地依舊是 CCG 這個殺戮戰場上的失敗者,
所以為了不要終止發行,只能另闢蹊徑,
於是 LCG 便應運而生了。
LCG 是 Living Card Game 的簡稱,
這詞彙是由著名的出版社 Fantasy Flight Games (簡稱 FFG) 發明,
但據我所知在此前就有其他遊戲以 LCG 的方式發行,
例如大師 Reiner Knizia 的《Blue Moon》04~06 年發行了 9 個擴充。
與 CCG 相同 LCG 一樣有多不勝數的牌引誘玩家掏出荷包,
關鍵的不同點就在於 LCG 的牌張內容是固定的,
玩家再也不需要碰運氣抽卡,自然也沒有卡價漲跌這類麻煩事。
所以我們玩 LCG 再也不需要擔心預算、注意卡價趨勢,
更不用懊惱因為家底不夠輸掉遊戲了!
而 FFG 另闢戰場後顯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,
《Android : Netrunner》、《星球大戰》共六大 LCG 系列。
(我還是喜歡台版的譯名《星際大戰》......)
不過老實說, LCG 也不是低預算遊戲,省錢只是相對而言 ,
理論上玩家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擴充購入即可。
身為一個核心玩家,老實說我還是會把所有擴充陸續購入。
但是 LCG 帶來的樂趣,是其他桌遊難以取代的。
最後,我會推薦 LCG 給以下幾種玩家 ------
1. 喜歡享受組牌樂趣。
2. 喜歡遊戲有較深的情境元素。
3. 喜歡直來直往地戰鬥。
4. 曾為 CCG 迷,這是你復出的最佳時機!